第21話 菅原 道真  

      菅原道真生于承和十二年(845年),逝于延喜三年(903年)。他是日本平安初期的汉诗人,史学家,学者,及优秀的政治家。
      菅原道真,幼名阿古,也称阿呼。是菅原是善的第三子,按唐风,人称他菅三儿。母亲是伴氏之女。
      菅原道真的曾祖父菅原古人,祖父菅原清公,父亲菅原是善皆是大学頭,文章博士。其伯父菅原善主于承和五年(838年)被派遣入唐,任命为遣唐使判官,其是有名的辩才,在国际上留下了菅原世家之逸材之盛名。
      菅原道真的父亲菅原是善,当时被世人称之为菅大师,其府邸在京都五条三坊的红梅殿(现在的京都市下京区若宫通成德)府内厅院设有,名为「菅家廊下」的私 塾,即被当时人们称之为“龍門”的私立学校,在那里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,是众人评定的“鲤鱼跳龙门”的著名学校。
      菅原道真的兄弟们均夭折,只剩下他一人,成了独生子,然而,他也是自幼体弱多病,曾患过几次有生命危险的大病,其父母一直在担惊受怕中,小心翼翼地将儿子抚养成人的。
      但是,因为菅原道真出生于代代出博士的书香世家,他又是其父母的唯一继承人,其父母对他的期望是可想而知的,所以,他自幼年起,家教甚严,其十一岁时, 便赋有七绝诗〈月夜見梅花〉,列入菅原家文集《菅家文草》之卷头。从其诗风中,明确地看出,是由其父的得意门生岛田忠臣教导而成。
      貞観元年(859年)日本第五十六代清和天皇即位。
      当年,菅原道真十四岁,他参加了元服仪式(日本贵族男孩儿成年仪式,初穿成年人服装,戴冠等)。
      这一年,他曾赋诗七律「臘月独興」,收入家集《菅家文草》之中,其中,“冰封水面聞無浪,雪点林頭見有花”,成为名联句,被选收入《和漢朗泳集》之中。
      貞観四年(862年)四月,十七岁,为迎接入大学的省试考试,其父, 天天带着他习文练诗。
      同年五月,参加会试合格,进文章生,开始了大学的学习生活。
      貞観九年(867年),考进文章得業生。
      貞観十二年(870年)应考方略试,合格及第,晋升官位正六位上。
      当时的主考官,即是都良香。
      所谓,日本的方略考试,即是,能允许参加进入考场者,即便未能考取,则可取得高级知识阶层的名誉。自八世纪始,至十世纪半的二百五十年之间,考取合格者仅 仅六十五人,可见其考试内容的高难度,及其考中者的水平之高。
      此期间,菅原道真曾赋诗七律「停習弹琴」,从中可以看到,其在严酷的科举学习考试期间,对自己所喜欢的古琴学习的情景记录。
      貞観十三年(871年),升任少内記(负责起草天皇诏书之职)。
      貞観十四年(872年),其母伴氏故去。她生前为儿子继承祖业的悲悲喜喜之中,担心不已一直到过世,她也曾作和歌,吐露自己担忧的心事。
      貞観十六年(874年),晋升官位从五位下,任命兵部少輔,民部少輔等。
      菅原道真的晋升之快是罕见的,他于而立年龄之前,二十九岁便突破了“五位”关门。其父菅原是善,是三十三岁时,其师島田忠臣是五十一岁时,名人紀長谷雄是四十三岁时。都是在而立年后。
      貞観十九年(877年),三十三岁。转任式部少輔。晋升文章博士。
      当时,文章博士的定员只有两名,另一位是比他大十一岁的,老资格的都良香。他年纪轻轻获得高位,祝贺的宾客络绎不绝,推不开门。但是,因当朝藤原氏专权跋 扈,他的父亲暗中为儿子的未来担忧,曾劝戒儿子,要时时提防被暗算。
      元慶三年(879年)正月,晋升官位从五位上。官级超越了都良香。对于老前辈的尊崇和顾虑,使他感到职权行使中的为难。
      同年二月,都良香过世,倒是使菅原道真对长辈的顾虑之心消除了。
      元慶四年(880年),菅原道真的父亲去世。
      元慶五年(881年),菅原道真的精明强干,及其他的天才引来很多人深深的嫉妒,一时间,诽谤之声四起。这不禁使他回想起父亲劝戒自己的话,而万分地感 慨,他信笔赋诗一首,即〈博士難〉,其中有“南面纔三日,耳聞誹謗声,無才先捨者,讒口訴虚名”等。
      元慶六年(882年)十一月,渤海国入觐大使裴颋来朝。
      元慶七年(883年)四月,菅原道真与师长,即岳父島田忠臣,共同负责接待外国使臣。当时,菅原道真所作的赠答诗的汉文水平之高,曾令来日大使裴颋非常吃 惊,不禁脱口而言,说真是白樂天的再现,从而使菅原道真的诗名广传天下。
      仁和二年(886年),任命讃岐(现在的香川県)守。此出任长达十年之久,虽然文章博士之职仍照旧,但是,在当时学界人们眼中,如菅原道真这样的天才博 学,并且严谨治学,认真攀登,努力奋斗之人,突然,任命于偏远地方官,实际与左迁无甚区别,谁心里都明白,那无疑是由于嫉妒,而被诽谤者蓄意陷害之故。
      菅原道真的诗友紀長谷雄,曾寄赠七送别,题下有“元慶以來,有識之士,或是公,或是私,極好争論,不堅持正義,即所謂的痴鈍,不過是陷人醉舞,狂歌,罵 辱,凌轢之中罢了”。等等。其中,如实反映出当时的文坛及政界等的堕落和黑暗的状况。
      那时,面对恶语伤人,嫁祸罪名,栽赃陷害,等等无天理的世间,使得很多,无力回天,改变不平的正直的人们,不得不以抛弃红尘出家,眼不见心不烦,而躲避现实了事。
      菅家書院,虽然是处于如此阴险的风潮之中,但是,自菅原清公以来,菅家書院出身的秀才,進士约百人以上,多是不惧风险的出名人物,反映了菅家廊下的繁荣昌 盛,故当然由此而引起四方的嫉妒,被视为眼中钉,时时遭加害。同样出身菅家書院,后来又任院主的菅原道真博士,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,但是,他更是一位不惧 中伤陷害,勇往直前的人物。
      任命讃岐守之后,虽然他对如此左迁式加害有不满,可是责任感强的他,并未怠慢偏远国守职务,也未松懈自己学业的深造。在任地他曾赋诗一百四十首左右。(均收入家集《菅家文草》卷三,卷四之中)。
      此期间的诗作,多是反映了民间庶民日常生活的细节,显示出作为地方父母官的菅原道真深入民间,极其详细地了解民情,关心民生的爱民之心。
      仁和三年(887年)八月,日本第五十八代光孝天皇驾崩。
      同年十一月,日本第五十九代宇多天皇即位。
      新天皇即位的同时,随之发生了「阿衡事件」,即三朝连任的摄政関白,藤原基経的再继任的“詔書”问题。
      按日本朝廷惯例,前任摄政,要将前朝的任职辞去,然后,再由新即位天皇颁布优惠诏书继任。
      藤原基経三朝连任,每次诏书的内容,也都是抄写前朝的,其中有,请再接「阿衡之任」的字样。
      藤原基経挑刺儿说“阿衡之任”,按中国古典所说,即是虚设之官,无权之职罢了,于是,他不辞前朝之职,又不上朝述职。本来,他三朝以来,一身专政,而其他 官员都在他一人控制之下,而天皇,确实是虚设。他不上朝之后,近一年多时间,朝廷内外,政界,学界,整天为“阿衡之职”争论不休,朝廷的政务陷入麻痹状 态。好在日本是政令国家,朝政虽乱,但地方按政令治事,秩序不乱。不然,如一统治的外国必会引起天下大乱,国将不国了。
      实际,「阿衡事件」的背后,也确实存在着藤原基経能否继续掌握王朝实权,霸权下去的问题。本来,宇多天皇的即位,是不可能的事情,其一,他是光孝天皇的第七皇子,而 且,生下来就已经降为臣籍,赐姓源氏,在皇室户籍中,连生年月日都没有记载。而且,他的父皇,本来也是没有即位可能的。
      他父皇是第五十四代仁明天皇的第三皇子。当时,专权的藤原 基経逼迫刚亲政的十七岁的陽成天皇退位,而在亲王中选中敦厚,诚信佛教的時康亲王,时年已是五十五岁,条件是藤原基経仍然摄政。即位的光孝天皇,突然,体 弱,不到三年就驾崩了,而在一年前,天皇执意留下遗诏,让第七皇子即位,藤原基経十分不满,妥协条件是纳他的女儿入宫。他是策划女儿生太子,再次将天皇赶下 台,自己仍继任外孙的摄政王而专权。然而,他的女儿未能生下皇子,更令他心急的是,他从未看上眼的七皇子,虽然娶了一房他亲属的女儿生了皇子,可是,,在其父未即位之前,也早已娶 了在朝任职的文章博士橘广相的女儿为妃,并且生了两个皇子。橘广相是出自菅家書院的名士,刚直不阿,对藤原基経的专权弄术从不买帐,并且他本身是皇族,他的外 孙继任天皇有优先权。光孝朝的诏书是他起草,此次也是,所谓「阿衡事件」的背后,即是藤原基経一族想铲除橘广相等皇族,所搬弄的手段。
      同年底,菅原道真休年假归京城,看到藤原基経,压制天皇不许上朝露面,朝廷官员聚朝堂上争吵不休,一片混乱,着实大吃一惊,深为国事担忧。他联系朝廷正直的官吏,联名 给藤原基経写信,道明利害。可是,没有回音,他已没有时间,马上登程返任地,途中经过明石驿站时,忧国之心难忍,曾在车站墙壁题诗述怀,落款讃州刺史。足 见因国事而惊魄诗魂。
      返回任地,不想等待他的是百年不遇的旱灾,为救灾救难,他又有多少个不眠之夜,然而,京城朝廷的混乱,一天也没离开他的脑海。
      仁和四年(888年)十月,救灾工作告一段落,他将工作计划好交给副手,自己不惊动任何人,急返京城,因为,只能抽出几天的时间,他不得不马不停蹄地,四 处奔走,商量解决办法。在此同时,他召集官吏和学者书写给藤原基経的意见书,即有名的《政事要略》。其中阐述有关”阿衡问题“的争论,无疑在学问上本来就 是毫无意义的东西,如今又将学问上的问题搬到政党之争上,为政治而利用,只能使学界陷入堕落之中,因此,政治问题应该由政治去解决。”等等。
      不愧有历代家学传统的,当朝学界的统帅,其学识,其魄力及其勇于辩驳的精神,使各界,任何人也再无争辩的余地。他的力挽狂澜的力量,让政治争斗的双方为之震惊。
      寬平二年(890年)春,菅原道真讃岐守任满归京。
      同年五月,宇多天皇岳父橘广相病故。
      寬平三年(891年)正月,藤原基経病故。「阿衡事件」算是销声匿迹了。
      寬平四年(892年),任命,兼任左京大夫。
      寬平五年(893年)晋升参議,即进入了政界最高阶层,成为贵族学者。当时,朝廷的公卿阵营,皇族系的源氏有六人,皇戚系藤原氏有七人。加进菅原道真共十四人,可见菅原道真的提拔是一个特例。
      宇多天皇在册立皇太子时,只同菅原道真商榷,他公正无私地提议,册立皇长子,此皇子的母亲是藤原基経叔伯亲族,是宇多天皇未即位时所生,天皇无比感慨,随之任命他为东宫太傅。
      然而,天皇也好,菅原道真也好,也只有正直,没有将派系党争观念重视起来,为未来埋下了祸根。
      寬平六年(894年)八月,任命遣唐大使,紀長谷雄为副使。
      同年,九月十四日,菅原道真上奏,提议停止遣唐事宜。三十日,朝廷议会,速速许可了菅原道真的奏本。
      遣唐停止的主要缘由,即当时日本与新罗的外交关系,正处于非常紧张的局势,新罗的海贼冒充日本人肆意横行,航海处于非常危险的时期。同时,与唐的商业往来日益频繁,特 别去唐的魅力,通过商船可以带来,无须亲自去,尚有,由上古的遣隋和百年的遣唐,将中国的文化风俗,大量输入日本,日本已经进入消化,运用阶段。另外,背 后,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朝廷的财政,看来无力负担遣唐团的公费,所以,朝廷准奏之快,显然多是考虑财政方面的问题了。
      菅原道真则是多方面的考虑,其中,最主要的是他的“国粹”思想,上百年的崇唐疯狂,几乎将国风文化踩在脚下,被遗忘了,唐风文化已经充斥日本各个角落,同时象 自己和紀長谷雄这样的负有国家重任的文化重镇,没有必要冒生命危险去唐,只能是浪费时间,而应该是坐下来,注重国风文化的发展,及其国际文化的对比研究。 因此,他无视于学界中,一些目光短浅之人等攻击他”爬上贵族位,就变成了怕死鬼“等诽谤,而,毅然决然地做出这一具有历史性的划时代决断。
      于是,日本,具有历史传统性的遣唐外交,自此划了一个休止符。
      此期间,朝廷的左右大臣皆年过七十岁,而,摄政大臣藤原基経业已故去,其子藤原時平刚刚二十一岁,宇多天皇为了抑制藤原氏的专权,未准他继承父权。
      宇多天皇非常重用富于正义感,又有国粹思想的学者菅原道真,并成为知己,凡国事,家事均与他商榷。不久,天皇又将菅原道真的知书达理的女儿收入后宫,封了 皇妃,这还不够,又命他把二女儿嫁给齊世亲王。(齊世亲王的母亲即橘广相博士之女),菅原氏成为皇戚,日后,给不会弄权的他带来灭顶之灾。
       寬平八年(896年)任命民部卿,中纳言。
       这一年,皇太子的生母故去,年十一岁。宇多天皇即位时,受逼迫收入内宫的摄政大臣的女儿,设计获得了太子抚育权,为后来的朝廷埋下了祸根。
       寬平九年(897年)升任权大纳言,兼右大将。
       同日,藤原基経之子,藤原時平也升任大纳言,兼左大将。显然,与其姐姐获得太子抚养权有关。
       这一年,宇多天皇一直秘密准备,退让皇位。天皇只将决定退位的秘密告诉了菅原道真,让他在天皇寝宫拟写退位诏书。菅原道真没有劝天皇让太子长大再即位,显 然是一个失误,也许他难以阻止天皇的意愿。但是,没有负面的他是不会料想到,这一历史结局,既是他灭顶之灾的开始。
       昌泰元年(898年)九月,宇多天皇退位,日本第六十代醍醐天皇即位,时年十三岁。
       新天皇,命令菅原道真和藤原時平,施行宣旨,奏请等事。诸纳言和大臣为突然变故,极为愤怒,均拒绝上朝。最后,退位为上皇的宇多天皇不得不下命令,才使诸臣上朝。 旧贵族长老对菅原道真一人独占上皇信任,又是新天皇的老师,由嫉妒上升到反感,憎恨,菅原道真的悲剧从此开始了。
       昌泰二年(899年)晋升为右大臣。
       同时,藤原時平晋升为左大臣。毛头小子的晋升与老资格的菅原道真拼比,显然是旧贵族在与他顶着干。
       昌泰三年(900年)这一年,菅原道真将编纂完成的,祖父菅原清公的作品集《菅家集》六卷,父亲菅原是善作品集《菅相公集》十卷,及其自己的诗文集《菅家文草》十二卷等等,献上天皇。
       此期间,菅原道真又完成了国史《三代實錄》和《類聚国史》等的撰修。其历史学的造诣之深,不能不令各学界屈指。
       在政务方面,他奏请停止向地方派遣檢税官员,为保护地方财政正常运转,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。因此,也大大得罪了以勒索赋税,中饱私囊的贵族,官僚,皆谋划至他死地而后快的伎俩。
       十一月,三善清行曾给菅原道真呈书,奉劝他尽快辞去大臣之职。说来年是辛酉年,是容易起变革的年月,而此年对菅原道真是不吉之年,必须要加小心。
       三善清行,是当时的文章博士,出色的学者。但是,他的家传学是阴阳学和卜算学。三善清行在家学方面也造诣极深,他生来有敏锐的预感能力。
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本身已经感到处境的危险,已有意要辞去大臣之职。只是,通过什么方法,如何辞去,正在伤脑筋。然而,三善清行的好心劝说却引起他的反感,因为,他 对作为学者的三善清行,去搞傍门左道一直很反感,同时,在处事哲学方面,两个人的见解也有分歧,三善清行对他尊敬,他也不买账。因此,他心里别扭,结果, 拖到过了年,他也未能辞职。
       然而,尽管菅原道真心里讨厌,但是,却中了三善清行的预言。
       昌泰四年(901年)即辛酉年。正月初七,晋升官位从二位。
       同时,藤原時平也晋升官位从二位。
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仍处于步步荣升,可谓是暴风雨前的寂静。
       当时,全朝廷,全京城,全国老百姓都在欢天喜地地过大年,庆十五,而,双喜临门的菅原道真一家应该是不例外,或者,他在考虑正月一过就辞去大臣之职。
       正月二十五。满天大雪。
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家突然传来圣旨,他被扣上欺骗上皇,阴谋废掉新天皇,欲立自己的女婿齊世亲王等莫须有的罪名,而降职任大宰権帅,左迁大宰府,命令他同时带走自己幼小子女。
       同时,他的长子菅原高視,原任大学頭,左迁到土佐(现在的高知県)。
       次子菅原景行,原任式部丞,左迁到駿河(现在的静岡県)。
       三子菅原景茂,原任右衛門尉,左迁到飛騨(现在的歧阜県)。
       四子刚刚考上秀才,无官无职,也被驱赶到憣磨(现在的兵庫県)。
       全家的男丁分散到全国东南西北的,偏远的罪犯流放地,连互相联系都是很困难。又命令他父子不准带妻室,连稍年长的女儿也均留在京城。采取的是妻离子散的冷酷毒辣手段。
       正月二十七,菅原道真的亲族,好友,及其同一观点的官吏也一概通通左迁。
       二月初一,强行菅原道真父子一行速离京都。
       宇多上皇听到消息异常震惊,急忙上殿会见天皇,然而,四面宫门均落锁,上皇在宫门外,坐在草席上等了一天一夜,宫外的御林军都装做不认识上皇,拒不开宫门。
       实际上,这是一个宫廷政变,而]背后的主谋,是旧贵族和其代表藤原時平等。
       本来,菅原道真是才学无双的学者公卿,有强干的治国能力,他倍受上皇信任,又是新天皇的老师,这使一些不学无术的贵族越来越不安,他们每天琢磨如何除去菅 原道真。首先是藤原時平借用他姐姐之力,将女儿送进宫,成为新天皇的皇后,事实上,他掌控了年幼的天皇,形成了携天子以令诸侯的局势,所以,出现他与菅原 道真雁行晋升的奇怪现象,就是一个信号,接着,他们隔离了天皇和上皇,架空了上皇对天皇的监管。所以,他们利用过年,人人失去警惕和注意的时机,对菅原道真下手,上皇却一点也不 知晓。
       在大雪纷飞的二月,被押送九州的菅原道真和他的幼子幼女,一路步行,受尽残酷鞭打,不给吃饭,不让休息等等虐待,幼子被迫害致死,他父女也纷纷病倒。同时,又故意传信说,他的妻女在京 都,也因为经受不住磨难都病倒了,菅原道真对这惨无人道的行为悲愤到极点。
       名誉,地位,家庭,全部被剥夺的菅原道真,剩下的只有竹笔一支,及其他的满腹愤怒。作为诗人的菅原道真,在此后流放的两年的生涯间,是他诗魂大放光彩的时代。
       在《菅家後集》一卷中,所收的三十八首诗,多是此期间的悲愤之作。
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在自己殁前,将在大宰府谪居诗作,亲自封缄寄送紀長谷雄。紀長谷雄,对谁也无力救助的一代天才,只能含泪望天长叹。
       延喜三年(903年)二月二十五日,菅原道真客死谪所,享年五十九岁。尊遗嘱,葬于谪地大宰府,墓地,后来建有安楽寺庙。
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惨死后,日本全土大旱,洪水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,灾后又有传染病漫延,及其,常有落地雷击死人等等天灾人祸,朝廷贵族也均难幸免。
       延喜九年(909年)四月四日,藤原時平病死,年仅三十九岁。
       民间广传,他是因为残害菅原道真才不得好死的。
       延喜二十三年(929年),朝廷破弃对菅原道真左迁诏书,宣诏菅原道真是清白无罪的,并恢复了菅原道真的名誉和官位。
       延長八年(930年)日本第六十代醍醐天皇因心劳过度而驾崩,享年仅三十四岁。
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被迫害之事,引起民间百姓极大愤怨,致使后来的民间将他作为天满天神,及其雷神等供奉于寺庙中,并且,由此又产生了大量的神话故事,流传于今。
       政暦四年(993年)皇朝又追赠他官位正一位,官职太政大臣。此后,菅原道真正式成为天满天神,一直供奉于特建的天满宫里。
       到今日,日本全国,皆将菅原道真作为学问和书法的保护神,而虔诚供奉,尤其是在孩子考学时,一定要带孩子到天满宫去参拜天满天神。即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传统习惯。

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的诗,是受中国文学,尤其是《白氏文集》的影响颇深。同时,他不拘泥于原有的框框,富于自己的独创诗风境遇,产生了日本独特的悲愤,感伤叙情诗。
       著作有《菅家文草》十二卷。  《菅家后集》一卷。
       在和歌方面也是优秀作者,在御选集《古今集》,《大鏡》等著作中,收有他的和歌数十首。他是作为《小倉百人一首》的作者之一,颇享盛名。
       传《新撰萬葉集》是菅原道真编撰的。
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更巧于书法,他与当时的空海,小野道風等,被世间共称为书法“三聖”。
       作为史学家,他的业绩非凡,尤其是在编史和修史方面,均为日本的史学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       编辑有《類聚国史》二百卷(现存六十二卷)。
       是国史《日本三代實録》的编修者之一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下列,介绍他的汉诗两首。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秋    月    天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千悶消亡千日醉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百愁安慰百花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生不見三秋月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天下應無腸断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选自《菅家文草》卷三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释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千日醉 -- 引自蒙求「玄石沉湎」中的“中山有酒,飲者一醉千日…”之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百花春 -- 此处指铭酒的牌名。引自魏武帝「短歌行」中“何以解忧,惟有杜康”一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膓断人 -- 引自白居易「暮立」中的“大抵四時心惣苦,就中腸断是秋天“之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译文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欲消心中千闷万烦,只有沉入千日之醉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百愁欲要得以安慰,唯一借助名酒白花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若一生都不见三秋之明月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那么,天下之士,该再无断肠之人了。

      此七言诗,作者运用反论手法,以一生不见三秋之月,便不会引起秋思,也便不会再有断肠人,而从反面阐明,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状况,影射了当时令人窒息的黑暗,可谓,是一个历史佐证资料。
      诗的内容是叙愁,可是笔调明快,并引经据典,熟中生巧,似乎是叙愁的魏武帝再现,虽道百愁,却在宣言百胜的信念。从中可见菅原道真坚韧的性格,及其他的博学产生的百战不殆的力量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謫 居 春 雪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菅原道真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盈 城 溢 郭 幾 梅 花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猶 是 風 光 早 嵗 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雁 足 黏 将 疑 繫 帛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烏 頭 点 著 思 歸 家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选自《菅家后集》)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释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春  雪 -- 此处指满城的梅花盛开如早春的白雪一般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延喜三年二月二十五日,菅原道真在謫所大宰府逝世,此诗是逝世前一个月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,同年一月左右所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雁  足 -- 引自中国西汉典故,即出使匈奴的苏轼,被扣留,押往北海,(贝加尔湖)牧羊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十九年,他思念故土,曾撕下衣帛,咬破手指写书信,系于雁足传信回故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烏  頭 -- 引自中国战国末期典故。即秦以燕太子丹为人质,丹问何时能归,曰烏頭白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可歸,丹仰天嘆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又引自白居易「烏」中的“我歸應待烏頭白”之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译文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盛开的梅花,四处溢香,盈满城郭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腊梅点缀的早春的秀丽风光,其华丽如故旧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望北归大雁,疑是雁足系有苏武思国的帛书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乌发已花白,日夜愁思归,是否也同燕太子丹,黑发全成白发。才能返回家园呢。


      此七言诗,作者以描写梅花盛开的华丽秀美风光,寄托自己能洗刷罪名,重返家园的期望。
      可是,他明白,当时的政局如中国战国末期,仍然在不断地出现互相陷害,受权贵迫害,不免心事重重。两年前,作者被逼迫流放,行程一千五百公里,一路不许乘 车骑马,不许补充食粮,不许休息,至使强迫带上的两个幼儿双双虐待折磨而亡,到达的流放官舍,是多年废弃的要倒塌的房屋,四周的墙壁早已倒塌,所用水井也 被堵死,吃用不许外出购买,实际上,藤原氏是在实行变相的灭九族的毒辣手段。无疑作者心里是完全明白的。但是,弄权者心肠为什么毒如蛇蝎,残暴如虎狼,他 到死也没明白。
      他被软禁,患重病倒在破屋湿地上,实际上他会马上死掉,可是,他的诗魂支撑他,维持了两年的生命。
      生下来就是神童,一代奇才的作者,已经预感到自己连燕太子丹那样的,最低的期望都不存在了,则趁自己手还能动时,速将汉诗手稿寄给诗友紀長谷雄,其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,仍挣扎着为祖国保护了一部文化遗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
inserted by FC2 system